寒露节气饮食文化卡怎么写?

一、寒露节气饮食文化卡怎么写?

寒露时节饮食文化

1.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2.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二、24节气饮食文化活动目的?

1、让同学感觉到节日的温暖,缓解思乡之情。

2、弘扬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3、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团体协作精神,丰富大学业余生活。

4、为大家缓解压力,希望大家用轻松的心态来对待即将来临的考试

三、24节气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合?

中国美食,名扬天下,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补充历法,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应时美食,既美味又养生,是传统文化的珍贵宝物。

立春吃春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立春的早上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吃春卷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后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驻的含义。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还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雨水吃龙须饼: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中的最后几天就是民间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吃龙须饼怀念大旱中因悯农降雨而被罚压在山下的天龙。

惊蛰吃驴打滚: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

春分吃春菜:3月21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当中的“春分”节气。关于春分前后的饮食,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叫“春汤”。中医上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咬春”,或者“啃春”。

清明吃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制作成的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谷雨采茶食香椿: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立夏吃鸭蛋: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立夏吃鸭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中医说咸鸭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劲,而现代营养师称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小满吃苦菜:小满于5月来临,传统认为5月属于“毒月”,应该减酸增苦,多吃点苦的东西。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小满前后是吃苦菜的时节,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芒种吃梅子:这一时期天气炎热,进入典型的夏季。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

夏至吃面: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在北方此日民间行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南方有的地方吃麦粥,中午则要吃馄饨。还有很多地方,夏至有吃狗肉的习惯。“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小暑食新米: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此时民间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尝新酒。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大暑吃仙草: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民谚有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这款食品孕妇忌吃。

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蒸茄脯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可让胃口大开。

处暑吃鸭肉: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人们在处暑的这一天,有吃鸭子的习俗。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烤鸭、荷叶鸭等。

白露吃龙眼:“白露必吃龙眼”,人们认为,吃龙眼有补身体的奇效。

秋分吃螃蟹:“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就是说农历九月要吃雌蟹,此时雌蟹黄满肉厚;而十月则要吃雄蟹,此时雄蟹膏足肉坚。

寒露吃山药莲藕:“寒露节气,山药莲藕保健康”,山药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

霜降吃羊肉:这个节气,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人们一般会吃羊肉或兔肉进补。在南方,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说法。

立冬吃饺子: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这时,就要开始进补了。在北方,人们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小雪吃黑米:冬季滋补身体吃黑米可以和其他的食物进行搭配,黑米可与白米一起煮饭,或与核桃仁、大枣、银耳、莲子等一同熬粥。因黑米外部是一层较坚韧的种皮,所以需提前浸泡而后才能煮烂食用,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大雪吃柑橘:柑橘类水果大量上市,在吃完火锅后,来一只冰爽甘甜的橘子实在太爽了。再者,北方有“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的谚语,即由于昼短夜长的缘故,家庭主妇做一日三餐的时间几乎连上了。老南京则有句俗语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以迎接新年。

冬至吃馄饨或汤圆: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饺子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冬至餐桌上的首选;南方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小寒吃菜饭或糯米饭: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广州传统则是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和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大寒吃八宝饭: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

中国美食,名扬天下,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补充历法,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应时美食,既美味又养生,是传统文化的珍贵宝物。

四、24节气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合由来?

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五、二十四节气与饮食文化寓意与功效?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由它发展而来的节气饮食文化能够在民间得到传承,无论是饮食民俗、民谚还是食品养生保健意识,归根结底是人们在节气规律中表现出来的贴近自然和敬畏自然的特性。

另外,节气饮食的重视与发展也能很好地弘扬地域习俗和传统饮食文化,同时也为民众了解民俗饮食,提升文化素养及增强文化自信,提供重要保障。

六、饮食文化的云南饮食文化?

云南有“春天食花,夏天食菌,秋天食果,冬天食菜”之说,滇菜具有生态、绿色、健康的特点,其原料全部来自天然,属绿色食品,也是21世纪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滇菜“进京入沪下南洋”,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影响; 介绍云南饮食文化的书籍有《云南省饮食文化系列丛书》。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个民族有各自的美食佳肴,可谓五光十色,美不胜收。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食物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正所谓“绿色的就是菜,会动的就是肉”。养殖:拘兽以为畜,如《华阳国志·蜀志》:在滇北与四川相连地区有石猪坪,“有石猪子母数千头。长老传言:夷昔牧猪于此,一朝猪化为石,迄今夷不敢牧于此”。种植:稻谷、酸角、小麦、豆类、玉米、马铃薯。

七、宁夏饮食文化?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称,有黄河九弯唯富一套的美誉,盛产小麦,稻米,五谷杂粮,首府银川市更是西夏王朝古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回族饮食文化更具有独立的特色,如手工羊肉小揪面,羊肉臊子面,生氽面,拉面,等等,有葱爆羊羔肉,手抓羊肉,红烧羊肉,有清蒸黄河鲤鱼,酸溜糖醋鲤鱼,黄河鸽子魚,鲇鱼,等等,,总之以牛,羊,魚,鸡为主的各种美食达数十种,令人赞不绝口,,

八、饮食文化近义词?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读音:[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

释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粗茶淡饭

读音:[ cū chá dàn fàn ]

释义: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出处:宋·杨万里《得小儿寿俊家书》诗:“经须父子早归田;粗茶淡饭终残年。”

3、山珍海味

读音:[ shān zhēn hǎi wèi ]

释义: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出处: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炮羔如折葵。”

九、广西饮食文化?

以柳州为分界点,柳州以北是辣椒为欢,柳州以南酸甜为主。能代表广西饮食的太多,主要是广西本身是多民族地区,从历史以来,融合了多民族的饮食习惯。

壮族喜欢清单,保持食材的原味,汉语那是有不同地区融合,有辣椒,有酸甜,地域差异非常大。

十、晋城饮食文化?

晋城饮食以面食为主,面食种类丰富,堪称一绝。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0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