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族饮食文化?
黎族的饮食文化多姿多彩。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
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时候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家人常用这种酒款待贵宾。有的地方习惯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黎族的肉食主要有猪、牛、羊、狗、鸡、鸭,鹅等肉类。肉类喜欢用火烤熟吃。也习惯腌生肉来吃。黎语叫做“喃杀”,味道很香,一家煮“喃杀”,全峒都知味,这是黎族人民食品中的独特风味。吃“喃杀”是因为天气炎热出汗多,又很累,吃了“喃杀”加上酿饭就会很快恢复体力。
鱼、虾、螃蟹、青蛙、蛇类等也都是黎族人民常吃的美味佳肴。吃螃蟹的方法很特别,把螃蟹放到木舂里舂成烂浆,然后加入葱、酸梅浆、生姜汁等调料,味道香甜鲜美,很好下饭。另外,黎族人民一般还爱吃竹笋和蘑菇以及营养丰富的蜂仔、蜜汁、木蛆、红蚂蚁卵等。
二、黎族酒文化
酒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之一,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术和酒文化。黎族是中国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黎族酒文化正是其中之一。
黎族酒文化的历史
黎族酒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黎族人。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黎族的酿酒技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黎族人在酿酒过程中运用当地特有的酿酒器具和酿酒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黎族酿酒技术
黎族人在酒的酿造过程中,会选用当地的优质小麦、高粱等作为主要原料。他们注重用手工碾磨谷物,亲自搅拌酒醅,以保证酒的质量。在发酵过程中,黎族人善于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比如野生酵母等,使酒精得以产生。他们还采用木桶储存酒,以使酒能与木桶中的木头相互交融,增添独特的风味。
黎族酒的种类
黎族酒种类繁多,包括“羊角酒”、“白毛红飞碟”、“琼楼酒”等。羊角酒是黎族人最为喜爱的一种酒类,取名来自于其独特的形态。羊角酒酒体饱满丰富,入口醇厚,带有一丝甜味,散发着浓郁的果香。
白毛红飞碟是一种以红高梁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的黎族特色酒,其特点是酒液呈现淡红色,质地绵滑,口感醇和。琼楼酒则是一种稀有的枯黄色酒,被黎族人视为珍品。琼楼酒具有独特的花香和果香,口感醇香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黎族酒的文化意义
黎族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黎族人文化传承和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在黎族的婚嫁、丧葬、节日和盛大仪式等场合,黎族人必然离不开黎族酒的陪伴。他们以酒为媒介,感受着历史沉淀下的民族情怀,传承和弘扬着属于自己的酒文化。
除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黎族酒也是黎族人友谊和亲情的象征。在亲朋好友相聚时,黎族人会用黎族酒敬酒,表达对友谊和亲情的重视。饮酒过程中,他们会互相分享心情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黎族酒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黎族酒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黎族酒文化的保护工作,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政府加强了黎族酒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黎族人传承和发展酒文化。
此外,民间的组织也积极参与到黎族酒文化的保护中。例如,成立了黎族酒文化研究会,定期举办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同时,鼓励黎族人在家庭中继续酿造黎族酒,保持黎族酒文化的生命力。
结语
黎族酒文化作为中国民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黎族酒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黎族酒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三、黎族货币?
黎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当然用的是人民币。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四、黎族美食?
山栏米,是一种旱稻米,五指山地区盛产山栏稻。黎族在山上以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开发山栏园,种植山栏稻、玉米、薯类和瓜菜。山栏稻,每年四月播种,秋天收割。山栏米质好,营养丰富,煮成米饭,清香扑鼻,是黎家迎宾待客的上品。
黎语称腌制的酸菜为“南杀”,有一种浓郁并独特的气味,是黎族招待上宾的独特菜肴。“南杀”有素类和荤类两种。素类“南杀”的原材料,是一种黎语叫做“里嫩”和“芝温”的野菜。如果是用“里嫩”制作“南杀”,则剥去叶子取其幼茎,“芝温”则可同时取其幼茎和叶子。
五、黎族婚俗?
黎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部分地区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女子出嫁后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怀孕,才回夫家定居。“玩隆闺”(又称“放寮”)是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的恋爱习俗,黎族青年男女成年后常在“隆闺”约会,经过一定时间,情投意合的双方常能终成眷属。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旧习俗已逐渐被废除。
六、黎族分布?
黎族主要分布地区: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亚、保亭、乐东、白沙、琼中、东方、昌江、陵水、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儋州、屯昌、琼海、万宁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关于黎族: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黎族原本通用汉文,但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不过,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黎”是他称,是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而黎族称汉族为“美”,意即“客”,他们以汉人为客人,自己则以土著自居。
七、黎族特色?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居住的地区不同,其方言也各异。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晓汉语。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以前黎族人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是中国一个古老民族,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特别和古代百越的一支骆越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祖国大陆两广地区陆续迁移到海南岛。黎族有许多自称,如“孝”“岐”“美孚”“本地”等,“黎”作为一个族称始于唐末,到11世纪的宋代以后才正式见于史籍,直至今天。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宋末元初时纺织家黄道婆就曾在海南岛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创造出一套先进的纺织工具和技术,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黎族人民居住的海南岛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风景秀丽、四季常青、物产丰富,不但农业发达而且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甘蔗、水果、油料等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包鬃是黎族男子传统发式。流行于海南省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地区,以及东方、陵水两个黎族自治县和通什市等地。旧时,男子发束结于额前,状如犀牛角,贯以簪或小木梳1把,用宽约半寸的薄银片或铜片掩之,外缠以黑巾。男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身有穿前后幅布的吊前襟。
黎族的女子一般多披绣花头巾,上衣无扣对胸开襟,显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裙是由各种丝线制成的。黎族女子的衣裙图案很多,一般都是带有图腾的性质,是同一血缘集团的标志,也是民族内部支系团结的象征。“双面绣”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女子出嫁前文身和织绣衣绣中都编织有祖先沿袭下来的古老图案。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和筒裙,常常嵌入金银箔、云母片、明片、羽毛等,也有的缀以贝壳、串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一方面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同时这些装饰是财富的象征
八、黎族名人?
羊拜亮,女,黎族,1935年11月9日出生,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羊拜亮于13岁开始跟母亲学习这项技艺,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制陶能手。她利用木杆、木臼、木柏、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简易工具,以泥土为原料,经过挖、晒、筛、和泥和制坯、干燥、烧陶、取陶、加固等系列工序,制成的主要器具有陶釜、陶甑、陶瓮、陶碗、蒸酒器、蒸饭器等。现在这些制品已为国内外研究家、收藏家所青睐。
九、黎族头饰?
黎族骨簪,由脱脂的兽骨经过精细雕刻而成,是黎族传统且又珍贵的头饰品。骨簪不仅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更蕴含了丰富的黎族文化密码。骨簪原始工艺和纹样见证了黎族从原始走向现代的过程,它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2005年,黎族骨簪技艺被列入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黎族骨簪逐渐被世人所识。从洗刷去脂、截料、修整成形、磨制、钻孔雕刻、染色装饰的制作工序到复杂的几何图案,黎族骨簪技艺让世人惊奇。
十、黎族民歌?
《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精选的三千首黎族传统民歌是海南黎族民歌中内容较为丰富、歌调较多、旋律较为优美的代表性曲子。
黎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历史人文、风光景色、劳动生产、时政世态、社会斗争等各个领域,概括起来,主要有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该书按黎族的哈、杞、润、赛、美孚等五种方言,对歌曲进行了分类收集。同时,还对黎族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山歌、民谣等体裁进行了记载,并分析了黎族民歌的歌词艺术、音乐特点等。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