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都城?
盛京北京。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一个都城是费阿拉城,位于今新宾满族县永陵镇二道河子村南。“费阿拉”是满语,意思为“陈旧的山岗”。费阿拉城建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当时29岁的努尔哈赤雄心勃勃,以这里为根据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费阿拉虽说是努尔哈赤的都城,可是没有我们想象当中那样的富丽堂皇,只不过是一个周长五里,城墙高三米的土城。里面所住的人也不多,大概五六百户人,其实就和一个村寨差不多。若是努尔哈赤被明军剿灭,那么费阿拉或许只能说是一个山寨而已。
十六年之后,也就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壮大,费阿拉城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便有了第二座都城,即赫图阿拉城。赫图阿拉分为内外两城,占地面积一百五十多平方米。内城居住着努尔哈赤家族,建有汗宫大衙门、八旗衙门、关帝庙等建筑。外城住着满族八旗兵丁,建有点将台、校场,居民最多时达到两万余户。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也住了十六年,在这段时间里,也是他和大明公开对抗的时期。其中也发生了很多大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58岁,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是为天命元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年,努尔哈赤又取得了萨尔浒大捷。
萨尔浒大捷对后金来说意义非凡,努尔哈赤的事业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于是他做出迁都的决定,将都城迁往界凡城。这次迁都主要是为了军事目的,他认为界凡出兵迅速,节省时间,有利于同明军作战。
不过,努尔哈赤在界凡城驻扎的时间不久,仅仅一年三个月。虽然时间不长,不过这段时间也发生了不少大事,如取得铁岭,灭掉叶赫部。尤其是出兵灭掉叶赫部意义重大,扈伦四部也闻风来降,实力进一步提升。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努尔哈赤又将都城从界凡迁往萨尔浒城。萨尔浒城位于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和界凡城不过十里路程。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城的时间更短,从天命五年九月迁入到天命六年四月迁出,只有半年时间。其间,努尔哈赤做了两件震惊明朝的大事,这就是一鼓作气接连攻下沈阳和辽阳。
真正重建沈阳,修建宫殿的人是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他于天聪十年(崇祯九年1636年)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定都沈阳。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这样一来,清代就有了七个都城。不过,努尔哈赤前五个都城算不上真正的国都,只有沈阳和北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都。
二、清朝疆土?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及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极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许多周边国家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在盛清之时的藩属有:东边的李氏朝鲜、琉球,中南半岛有安南、南掌(老挝)、遅罗(泰国)、缅甸,西南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中亚西亚有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山克、爱乌罕(阿富汗)等藩属国。
三、清朝年纪?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覆亡。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占领中国。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峰。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但是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四、清朝开端?
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朝鲜。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杀殉国。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指挥八旗兵,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全中国的君主。
接着,清军南下剿灭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的一些明朝遗臣相继拥立皇族建立政权,史称南明。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与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金声桓和在广州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牺牲。
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投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
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后清军各地“剃发易服”,清军采取多次屠杀以镇压之,造成人口骤减,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史称甲申国难。
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民。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后来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延平王郑成功在1661年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礼待南明宁靖王朱术桂,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和监国。1683年,清朝攻克台湾,明郑结束,1684年设立台湾府。清军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占领中国大陆。
五、清朝宦官?
清朝,虽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已经出现了供内府差遣的宫阉人员,但真正完整地建立起太监制度,那还是在入关之后。
进驻明朝宫室的收了批旧明太监,隶于内务府管辖之下,担当洒扫、传膳等杂役。.清朝的宦官制度开始于顺治帝时期。康熙皇帝在位时规定由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并设立敬事房作为太监的管理机构。
康熙、雍正、乾隆诸帝统治之时,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对宦官的约束非常严格。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如吃酒赌博、当差懒惰、口出怨言、混乱行走、言语高声等行为在宦官来说也都是禁止的。
乾隆时还禁止太监与外廷官员、王公大臣的来往。
六、清朝历法?
《时宪历》颁行于清初,其前身是为明末所编纂的《崇祯历书》。此历书是由徐光启所主持编纂,在修订此历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西洋传教士共同修订而成,共有137卷。《崇祯历书》修成后,由于明末战乱和守旧大臣的阻挠等原因未得颁行。
直至明清鼎革之后,参与修订历法的德国籍传教士汤若望上书清廷献新历,得到了清廷的重视,清廷采用这一历法后由礼部上疏请为此历法定名,睿亲王多尔衮称:“宜名‘时宪’,以称朝廷宪天乂民至意”。将其定名为《时宪历》,后到高宗朝时为避上讳改称为《时宪书》。作为一部新颁布的历法,《时宪历》采用了西方的新式技术,比之前所通用的《大统历》更加精准。
汤若望向清廷呈献历法的当年,清廷就曾对此历法进行校验,“八月丙辰朔午时,日食二分四十八秒,大学士冯铨,同若望赴观象台测验覆奏,惟新法一一菂合,大统、回回二历俱差时刻”,可见《时宪历》之精准,胜于旧历。
七、清朝美食?
奶酪,又称醍醐,蒙族食品。用牛奶加白糖煮开,过滤,加江米酒,文火加热发酵,置碗中成半凝固状而成。
萨其玛,满族食品。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甜腻可食。北京饽饽,原为清官极品,有细馅饽饽,片儿饽饽,大小八件等。
豆汁,用发酵的绿豆浆滤去做粉丝的淀粉,将声誉的酸渣液烧开而成。吃时就咸菜,焦圈。
八、清朝蔬菜?
我们现在吃的绿色蔬菜在清朝时期都有的。
九、清朝悬案?
清代历史5大悬案:一个已被专家证实,剩下四个无人敢下定论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皇朝,距离也才100多年,不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说,都很喜欢以这个朝代作为背景,对皇宫内发生的各种事兴致都很高。传闻,清宫中流传的五个故事,到现在还是没有结论。
1、太后下嫁。这里的太后指的是孝庄,皇太极去世时顺治皇帝还非常年幼,就有传闻为了巩固顺治帝的位置,孝庄太后就嫁给了多尔衮,更有不少影视剧直接就将二人写作了情侣,先不论二人是恋人的可能性,但就太后下嫁这事,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实际上有可能的,当时满族刚入关,还保留了不少女真的落后习俗,比如兄嫂弟妻,还有就是当时顺治和孝庄两人孤苦无依,与当时权势很大的多尔衮交好,也是很可能的。
2、顺治出家。传闻顺治帝爱董鄂妃甚深,在她死后就跑去出家了,而太后为了名声对外宣称顺治帝死了,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呢?根据史料的记录,顺治皇帝的身体一直都很弱,董鄂妃身亡后他非常悲痛,身体受不了打击很快就病重而死了,而他死因是患上了天花。
3、雍正遭遇刺杀。雍正是清朝历史上名气比较大的一位皇帝,他的死因也是非常扑朔迷离啊,有说中风了,也有说吃了丹药被毒死了,还有说被刺杀的,而现在根据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最靠谱的一种说法应该是吃错了丹药,不过也没有什么绝对的证据。
4、偷龙换凤。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乾隆被说成是浙江陈家的孩子,与红花会的总舵主陈家洛是亲兄弟。历史上陈家在雍正时期的确当官当得非常高,乾隆下江南也的确去过陈家,但是就因为这个就说是被掉包的孩子,还是没有明确的证据,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后来反清复明的那些人的杜撰。
十、清朝名士?
01、胡林翼,湖南益阳人,号称湘军“奶爸”。胡林翼崛起,得益于岳父前任两江总督陶澍培养,但更多是自己努力之结果。曾国藩一无所有时,胡林翼凭借自己努力升任湖北巡抚,后对湘军进行改革,搞多兵种联合作战,还让鲍超创立“霆军”,征战沙场。王闿运评价:“中兴之始,实基自胡”,说他比曾国藩厉害,是中兴第一人。
02、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兴办湘军之初,因为没有得到总督、巡抚等职位,深受地方官僚掣肘,寸步难行。江西作战期间,曾国藩需要粮饷,但江西巡抚不给,还强烈反对他干预地方事务。1860年,“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咸丰在江南已经没正规军可以调用,只好授予曾国藩实权。不久,胡林翼去世,曾国藩统筹湘军,一家独大。
03、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晚清铁血战将,民族英雄。左宗棠崛起,得益于张亮基、骆秉章、胡林翼。张、骆担任湖南巡抚期间,聘用左宗棠担任幕僚,让他有了施展才华之机会。胡林翼,左宗棠好朋友,在“樊案”中力挺左宗棠,还让郭嵩焘在京城走关系。结果,左宗棠不但无罪,还得到四品官职,真乃幸运之王。
04、骆秉章,广东花县人,与洪秀全是老乡,更是太平军之劲敌。骆秉章担任湖南巡抚期间,死于他手上的“首义五王”有两位:冯云山、萧朝贵。担任四川总督期间,擒拿石达开,将其凌迟处死。太平天国“首义五王”,有三位是被他杀死的。此外,骆秉章支持曾国藩兴办湘军,没有骆秉章支持,曾国藩玩不转。
05、沈葆桢,福建侯官人,与民族英雄林则徐是老乡。沈葆桢,早年在曾国藩麾下效力,但崛起得益于左宗棠,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沈葆桢担任江西巡抚期间,与曾国藩闹矛盾,投靠左宗棠。后来,沈葆桢成名之作:主持福州船政局,乃左宗棠督师西北时,交由他打理。沈葆桢能挤进中兴名臣行列,主要得益于办船政局,培养近代海军人才。
06、张之洞,河北南皮人,近代工业化发起人之一。张之洞崛起,与曾国藩没有任何关系,张之洞是进士出身,凭借自身才华担任封疆大吏。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看到西方武器之先进,于是从“清流派”中脱离出来,兴办洋务企业,大名鼎鼎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就是他创办的。近代“汉阳造”武器,得益于张之洞。晚清新政改革,培养新式军队,张之洞也是功不可没。
07、彭玉麟,湖南衡阳人,近代海军之鼻祖。彭玉麟,痴情男儿一枚,据说为初恋情人画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朵梅花。彭玉麟崛起,曾国藩有功劳,但主要功劳是胡林翼。原因很简单,曾国藩主持湘军期间,李孟群、杨载福地位高,彭玉麟排名靠后。胡林翼主持湘军时,派彭玉麟去鄱阳湖主持“内湖水师”,让他独当一面,最终超越杨载福。
08、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号称“东方俾斯麦”,洋务运动代表,一位颇具争议之人物。李鸿章能崛起,靠曾国藩培养,这点毫无疑问。李鸿章,危难之际经常抛弃上司,人品不行。起初,曾国藩也不想培养他,但弟弟曾国荃不想去苏南作战,陈仕杰又拒绝出山。此时,李鸿章主动请缨,曾国藩只好让他回家招募兵勇,组建“淮军”,而后东征苏南,从此得以崛起。
09、曾国荃,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弟弟,排行第九,人称“九帅”。曾国荃能崛起,自然靠曾国藩了,否则他无缘夺取“克金陵首功”。但是,曾国荃杰作只有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则很少有建树,赈济山西灾荒除外。近代洋务运动,曾国荃也没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曾国荃中兴名臣之分量很少,还比不过近代外交第一人郭嵩焘。
从上述可知,清朝9大中兴名臣,真正由曾国藩培养出来的就李鸿章、曾国荃2人而已,其余人能崛起,与曾国藩关系不是很大。那么,为何后人会认为大多中兴名臣是曾国藩培养呢?这是一种误解,可能是受曾国荃主导,王定安编修的《湘军记》影响。起初,王闿运编写《湘军志》,曾国藩只是湘军统帅之一,且并非始终掌握湘军指挥权;湘军中期事务,实际由胡林翼主持。王定安编写《湘军记》时,曾国藩就成了绝对统帅,其中之原因,值得深思。
实事求是地说,曾国藩兴办湘军时,一无所有,处处受地方总督、巡抚刁难,一点脾气都没有。湘军首领江忠源、胡林翼担任巡抚时,曾国藩只是挂着空头侍郎衔带兵,处境非常艰难,还谈什么培养人才呢?曾国藩第二次出山时,清朝本想让他去四川剿灭石达开,后胡林翼极力反对,才改派骆秉章。若是去四川,曾国藩在近代之地位将大打折扣。
清朝9大中兴名臣,包括曾国藩在内,他们能够崛起于历史舞台,两点因素不可或缺。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八旗、绿营无能,汉族督抚势力有了崛起之机会。再则,咸丰红人,开明大臣肃顺重用汉人,认为满蒙贵族已经不足以担任大事,拯救清朝非汉人不可。没有肃顺帮忙,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中兴名臣很难崛起。
所以,肃顺被慈禧处死时,曾国藩高呼“奇冤”,害怕湘军没了靠山。但是,八旗已经不行,慈禧也只能靠湘军,并授予他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