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菜十大名菜?
1、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族人民膳食的一种传统地方风味肉制品,一道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大菜,是千百年来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佳肴,也是蒙古族招待贵宾的传统名肴。据说,烤全羊是目前肉制品饮食中最健康最环保最绿色的美食,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皮肉焦黄香脆,内部肉质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让人一吃上瘾。
2、羊杂汤
独具内蒙古风味的经典名吃,用羊头、羊蹄、羊下水为主料,加辅料煮制而成。锅内加清水入主料及花椒、茴香、盐等调味品煮炖,锅开时,撇去浮沫,继续煮至香味溢出,头、蹄的骨肉能分离。其余下水熟烂后捞出,切成条状或薄片。锅内加羊油烧热,用葱、蒜、辣椒炝锅,添入浓浓的羊骨汤、清水及适量的原汤和精盐等调味品,待烧开后,下入主料,煮至汤浓味醇时即成。配白焙子、香菜食用。此汤味鲜浓醇、令人开胃,深受群众欢迎。
3、蒙古血肠
血肠制作的主要原料是羊小肠和羊血。羊血是通过蒙古掏心法杀羊后的产物,将盐、葱末、少量的水和面粉放入羊血中,调成血浆。再将羊肠用盐水洗净,灌入调好佐料的羊血,细线扎紧羊肠两头于水中煮熟。
煮制过程中需用细针扎小孔给羊肠放气,以免羊肠中的热气顶破羊肠。对一次未食用完的羊肠,可以在煮过手把肉的肉汤中再次烹煮加热食用,此法集加热与加味的双重功效,若无肉汤,用蒸锅加热亦可,或经煎烤、风味更佳。
4、蒙古肉饼
蒙古族肉饼是上等地方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他们以肉饼这种面食,作为最好饭食招待来客。汉族有句俗语:“好吃不如饺子”,蒙族有句常话:“好吃不如肉饼”,看来饺子和馅饼是同等上乘佳品。
5、拔丝奶豆腐
奶豆腐,蒙古语称“胡乳达”,内蒙古经典的风味名菜,以奶豆腐为主料烹制而成。将奶豆腐切成块状、裹上面粉,挂上用鸡蛋清、淀粉、面粉制成的松糊入油锅炸熟,呈金黄色捞出。锅内加适量白糖熬成拔丝糖浆,倒入炸好的奶豆腐,并撒些芝麻,裹匀糖浆装盘即可。此菜色泽金黄,口味甜香,上席千丝不断,是酒席中的佳品。
6、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食,就是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这种草原牧区牧民们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把羊宰杀后带骨分解成若干小块放在清水锅里,不加盐等调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滚沸立即出锅上桌,蘸盐食用,其肉鲜嫩,原汁原味。
7、蒙古包子
是草原牧民最喜欢的食品 。蒙古包子不用发酵面做皮,而采用小麦面粉,用热水和好后,称为“烫面” 。馅有几种,一种是全羊肉馅,即整羊不分部位,全部剁馅只加葱、姜等调味品 。这样的馅做包子或蒸饺即纯正的蒙古包子,也有的在馅中略加奶豆腐或野韭菜等野菜。另外有用牛肉做馅或是用血肠 、百叶等或加腌酸菜做馅 。蒙古包子的特点是:馅大、皮薄、味道鲜香。
8、奶皮子
奶皮子,蒙语称“查干伊德”,“乌如木”、“乌日莫”。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哈萨克、维吾尔、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喜欢的奶制品。奶皮子是指牛、羊奶上面漂浮的一层脂肪和奶蛋白的混合物,其味有奶香和脂肪香,略有甜味,十分可口。提取的方法是一般在傍晚挤牛奶或羊奶,静置一夜后,第二天撇去上面的浮油,这种浮油,像奶子结了一层皮,所以称其为奶皮子。奶皮子,味纯香,营养丰富。加上奶茶、奶果子、炒米食用,为招待贵宾的佳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还是敬奉祖先神灵,都是不可缺少的。因地区不同,其品种和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奶皮子、奶油、奶酪、奶豆腐等。
9、蒙古族奶茶
蒙古的朋友离不开茶,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他们喝得不是南方茶叶泡制的茶,而是奶茶。奶茶在蒙古语叫“乌古台措”。用布袋将茶叶捞出,将桶内茶水和鲜牛奶倒入锅沸煮,并用勺子反复扬晾,融后就可以饮用。要是是问蒙古人日常饮食中最看重的是什么?那得到的回答肯定是茶。蒙古民族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放好桌子,桌子中央放上满满一大盘炒米,周围摆上盛在瓷盘里的黄油、奶豆腐、红糖、各种饽饽,接着献上热气腾腾的奶茶。奶茶的种类很多。
10、风干牛肉
风干牛肉又称"风干牛肉干"、"牛肉干",是锡盟特产,被誉为“成吉思汗的行军粮”。 牛肉干源于蒙古铁骑的战粮,携带方便,并且有丰富的营养,被誉为“成吉思汗的行军粮”。 锡盟牛肉干选用大草原优质无污染新鲜牛肉,结合蒙古传统手工与现代先进工艺制作而成。口味独特,回味无穷。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民族牧民有世代凉晒牛肉干的生活习惯。
二、古代人们过节的美食?
吃兔兔
《万岁历》说西汉成帝“诏除正旦杀鸡与雀”,想杀只鸡逮个雀来吃庆祝元旦都犯法,汉代吃货们只能吃小兔兔。据唐人引《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记载:“腊、正旦食得菟髌者,名之曰幸,赏以寒酒。”说汉末元旦宴席上,谁吃到了兔子的膝盖骨,那是这人吉祥幸运小宇宙爆发,能得到酒水作奖励。
汉代开始流行吃啥补啥。其中一说就是脸上长出类似髋骨这类变丑的人,只要吃兔子的膝盖骨就有救了!没长的人吃等于打了变丑预防针。还有吃了兔兔膝盖骨意味着拿了“免髌刑”金牌,犯法也不会受“髌刑”的说法。
鸡和鸡蛋
据《宋书》(南朝·沈约)里说,曹魏时的何晏是始杀鸡者。在南朝《荆楚岁时记》里有记载魏时董勋的话:“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神,绞索松柏,杀鸡著门户。”说到了三国时期过元旦可以杀鸡来吃了。从那时起一直到南北朝都认为元旦节杀鸡,在门口把鸡分尸就相当于请门神,可以祛病防灾哟。
《秋灯丛话》(清·王椷)里有个故事,说有人在元旦这天杀了只鸡来吃,正要下筷,忽然他魂魄就飞到城隍庙去了,他在庙堂上看到了一只鸡,一只很眼熟的鸡!城隍爷说:“鸡把你告了!”他不服:“鸡本来就是被吃的命,它凭什么告我!”鸡更不服:“等我过了年再杀不行啊!”鸡说得好有道理,城隍爷都准备为鸡出头“呼卒笞之”抽他!鸡万万没想到,人会走后门,所以免了这顿抽。
说到吃鸡,不得不说鸡蛋。《风俗通义》说:“元日食鸡子一枚,以炼形也。”爱炼丹药的东汉人认为元旦吃个鸡蛋能增加功力。魏晋时期周处在《风土记》说这鸡蛋要生吃才可以爆发补血补气补智商的小宇宙。
《炼化篇》(东晋·葛洪)有更离奇吃法,在元旦这天先吃七粒赤豆,再吃七个鸡蛋,这样能炼成百病不侵的国防身体!
过年第一美食——五辛盘
唐朝人在元旦喝椒酒时有椒盘这种道具。宋人说椒盘就是放有椒花的盘子,喝酒的时候捏一小撮放酒里。这一小撮到底是多少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除夕以椒三七粒,东向侧柏七枝,浸酒一瓶饮。”除夕这一天用椒“三七”粒,折东侧的柏叶七枝,泡在同一瓶酒里制成“椒柏酒”第二天过元旦就有喝的了。其中的椒参考屠苏酒的制法,也许是川椒。
南北朝(420-589)的人有更特别过年范儿。南朝时荆楚一带大年初一流行吃敷于散。这敷于散是葛洪提到的:“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井华水指清晨时打上来的第一桶井水,很多古代药方里指定吃药专用水。也许药酒和敷于散之类对正常人来说味道太艰难,所以南朝人过年时要吃糖,这糖的名字叫做胶牙饧。
过年的第一美食——五辛盘。这是南朝过元旦的国民食物,何为五辛盘?味觉里辛字头的有辛辣,辛酸,辛苦!
魏晋的周处在《风土记》中讲,五辛盘能激发五脏中的气场。佛门弟子的五辛是:“一葱,二薤(藠jiào头)三韮,四蒜,五兴蕖(色白,其臭如蒜)。”道教信徒们在《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中的五辛:“一者韭(韭菜),二者大蒜,三者小蒜,四者葱,五者薤。”
唐朝时的元旦节要向长辈献五辛盘祝长寿,也称为春盘。白居易诗中说“春盘先劝胶牙饧”,让长辈先吃口糖再吃五辛盘。
爆米花的使命
自制爆米花是宋代江南地区人们最喜爱的家庭活动,没有之一!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在《吴郡志》里记载:“(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岁之休咎。”说的是苏州一带人们过节,用糯米在锅里加热,看到糯米在锅里绽放成一朵朵米花,所以叫“爆米花”,真是活色生香。不过爆米花当时另外一个名字叫“孛娄”,而且这个完全看不出跟爆米花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孛娄”从宋朝到明清一直是元宵节爆米花的官方称谓。
范成大在他《石湖诗集》里记载,“糯米花”是北方人的叫法,“孛娄”是江南说法。
爆米花的重点是和家人一起分享。当火已生好锅已架稳,全家人就行动起来,不是一起开吃,是一起动手参与爆米花的过程。抓好属于自己的糯米,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把手里的糯米温柔的放入烧得火热锅中,然后充满期待的等待,直到听见愉悦的噼里啪啦一阵阵声响后,就可以用爆米花来占卜了。
是的!爆米花的第一功能是占卜,第二才是吃。这一锅爆米花的主人,在以后日子里的前途吉凶,都隐藏在爆米花里,直到从中解读出了玄机,爆米花才算完成了米被爆成花的终极使命,可以被吃了。然后轮到下一个人重复这个过程。
爆米花算命法,简单易学操作便利,关键是算完了还能吃,于是很快就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的节日习俗。
三、汉朝时管三顿饭叫什么?
指一日内的三餐,古代朝食称饔,第二顿饭叫哺(bǔ,)食,又叫飧(Sūn,),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