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东南部,东与河南省林州市、辉县市相连,西与长治市为邻,北与平顺县隔界,南与陵川县接壤。壶关县辖7个镇、3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1个旅游开发区,总人口30万人,常住人口24万人,面积1013平方公里。【以上摘自县志】
一、香椿
香椿,是壶关县著名的特产,在壶关县大峡谷镇产的最多,营养价值很高。为楝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呈偶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两性花白色,果实是椭圆形蒴果,翅状种子,种子可以繁殖。树体高大,除供椿芽食用外,也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
椿芽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痢疾等。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是香椿树的嫩芽。每年春季谷雨前后,香椿发的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它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香椿叶厚芽嫩,绿叶红边,犹如玛瑙、翡翠,香味浓郁,营养之丰富远高于其他蔬菜,为宴宾之名贵佳肴。香椿可以做出美味的饭菜,香椿炒鸡蛋 ,香椿竹笋 ,香椿拌豆腐 ,煎香椿饼,凉拌香椿,腌制香椿菜,等。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在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是非常著名的特产。
壶关县产的香椿在当地老百姓的餐桌上能做出不同风味的美食,现在壶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也开辟了一条种植香椿的道路!
二、壶关炒捞饭
壶关盛产小米,小米也好似非常美味,营养价值极高,米蒸熟,同蒸大米一样,记住不要加水太多,以免米太软,蒸好后晾凉,隔夜更好,米更筋道。常用的配菜有酸菜、红萝卜丁、黄豆(煮熟,也可和小米一起蒸熟)等。炒锅加油,油热用蒜末爆香,依次放入配菜翻炒即可。这就是壶关家喻户晓的“炒捞饭”。
壶关炒捞饭,类似于扬州炒饭,就是把大米换成小米蛋炒饭,蛋丝、葱丝、火腿粒,样样不缺,小米较大米细小得多且有嚼头,黄澄澄的色泽很诱人。
壶关的小米,是壶关有名的特产,远近闻名,营养价值极高,味道鲜美。
三、壶关羊汤
长治人喜欢喝羊汤,而羊汤又以壶关县的最为有名。壶关羊汤的做法是把煮熟的羊下水切成丝,浇上羊骨头老汤,并配上盐、醋、味精、香菜、辣椒等佐料,鲜香味美具有暖中补虚之功效。
壶关羊汤是上党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它同我省雁北一带的羊杂割汤,晋南一带的羊汤泡馍,称之为山西羊汤三大流派。而壶关羊汤与另外“两汤”相比,风味别具。壶关羊汤为全羊汤:头蹄下水胡椒粉,水饺丸子加炖肉,正是“荤素干汤巧调配,一碗汤里有全羊。”因其营养丰富,民间有“冬天喝羊汤,驱寒暖身增营养。伏天喝羊汤,温胃止泄去肚胀”的歌谣之说。
四、壶关水煎包
壶关县,传统风味小吃颇多,“水煎包”也算得上是壶关名吃中比较有名的了,“壶关水煎包”是将面粉发酵后,兑好碱,揉匀,下剂,包入馅心做成包子,放入测过油的平底锅里面,加水面糊,以半煎半蒸(炯)的方式制熟.成品具有两面色泽金黄,馅料味鲜,外皮酥脆,香味浓郁的特点。“水煎包”的馅,多种多样,分为羊肉、猪肉、素菜水煎包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选择。搭配壶关本地的胡辣汤那就是另一番滋味。
五、口水猪肝
口水猪肝是壶关美食之一,起源于宋代,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猪肝含有丰富的铁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矿物质,食用猪肝可调节和改善人体造血系统,维持健康的肤色,对皮肤的健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肝是体内毒物中转站和解毒器官,所以烹调前,应把肝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10分钟,然后放在水中浸泡30分钟,这样就可以烹调了。
口水猪肝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你到壶关不可错过的美食。
六、西柏林豆腐
西柏林位于壶关县西南边百尺镇,西柏林原浆豆腐已有500年传统制作历史,主要特点就是沿用手工制作工艺,原浆点制,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从而使该豆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而名扬三晋大地。其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尤其在点浆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速度和温度(即火候),从而使生产出的豆腐具有入汤漂、入油鼓、炒不散、口感鲜嫩、质地细腻、水煮不缩等特点。其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养颜健身之功效。也成为壶关著名的特产。现在西柏林的原浆豆腐,已经开始走向市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逐步生产出了骨香豆干、五香层层高、五香豆丝五香豆干、鲜豆腐、鲜豆浆、虎皮豆腐、珊瑚豆腐、豆腐丸子等二十余种系列产品,并配以现代化的真空包装,从而使更多家庭的餐桌,形成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七、小车刀切糕
小车刀切糕为壶关粗粮细做的一种传统食品。这种刀切糕是选用上好黍米、红枣等蒸制而成,其质地细腻,甜香宜人。壶关有名的特产小吃。
说起“小车刀切糕”,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离壶关县城40公里的东南方,有一座奇峰怪峦、山水成趣的紫团山。半山腰有一孔紫云洞,洞中的乳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洞前有一白龙潭,潭内瀑布急泻,犹如巨龙从天而降,洞顶有一座白云寺,寺内住着10多个和尚。他们每天除烧香拜佛、吃斋行善外,靠着天然条件,还在白龙潭周围种了枣树、黍子、谷子、玉米和蔬菜。和尚们逢年过节常用黄米(黍子脱壳后的米)、大枣制成甜食稀粥改善生活。有一年春节,老方丈让才来的小和尚到灶房烧煮稀粥。在做饭的过程中,小和尚用勺搅粥时,用力过大,把锅磕出了一道纹。小和尚不敢说,结果稀汤顺缝流走,稀汤变成了粥。老方丈问明情况,只好让大家舀到碗里吃。谁知黄米黏性大舀不出来,只好放在案板上,用刀切成片让大家吃。老和尚边吃边说:“这东西黏糊糊黄澄澄甜滋滋的,就叫黄米枣糕吧。”小和尚长大还俗后,将制作黄米枣糕的技术传到了壶关民间。逢年过节壶关人总是蒸上黄米枣糕,相互赠送,大户人家还推上小车给亲友赠送,走一处切一片,这便是小车刀切糕的来历。
八、壶关酱肉
壶关酱肉,也是壶关美食之一,起源于康熙40年(公元1694年),来到壶关喝点小酒,在要上一盘壶关的一盘酱肉..壶关酱肉,熟而不烂、甘而不浓、咸而不涩、辛而不烈、淡而不薄、香而不厌、肥而不腻、瘦不而柴。
九、刀拔面
面食就是山西的主打饮食,刀拔面是山西一绝.在壶关美食中也是特别的有名,拔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拔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条长半米有余.1964年山西省技术比武会上,新道街面食馆的胡乃花师傅,每分钟可拔106刀,出面条630根,5公斤以上湿面团瞬间即完,条条散离,不粘连,速度之快,似闪电一样,围观者眼花缭乱。壶关县城有好几家做的特别出名。刀拔面如何?只有你吃过吃知道好。
"刀拔面"制作方法是将白面和水按2:1和成面团(冬热,春夏秋冷),饧10分钟后,放在案板上,将面团用擀杖洒上淀粉,一层层叠起来,一般可叠六至七层,约5厘米厚.将专用小案板放在沸水锅边,将叠好的面条放在案上,双手紧握刀柄.刀身横在面片上,由远而近倒着下刀,用力一切一拔,直接拔入沸腾的锅里,煮熟后捞出,过温开水,炒食,浇卤,凉拌皆可吃着筋软可口。
以上美食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当然当地美食不仅这些,如果不足或遗漏之处,请各位看官多指正。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