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封饮食文化的起源?
明清两代,开封是“中原首邑”,民国时期,开封又是河南的省会。虽然失去了京都的煊赫地位,但仍然是达官显贵们挥霍享乐的花花世界,是南北商贾交流贸易的热闹地方。饮食文化的发展仍在继续,具有鲜明特色的开封肴馔四处传播,成为中国著名菜系之一——豫菜的代表,又被誉为“汴梁风味”。
二、中国饮食文化起源、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概述?
1.三代以前,原始社会,有饭吃就不错了,主要是五谷和猎获;
2.三代至秦,最好的食物就是肉,代表食物是肉羹,南方有鱼脍,即生鱼片;
3.汉朝以降,随着对外交流的加深,饮食开始多样化,葡萄芝麻等传入,但主要美食还是肉类,烹饪方法也大有改进,具体参看南越王墓资料;
4.唐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奠定了今日中国饮食的基础,菜系划分开始形成;
5明清至今,中国饮食体系完全形成,你我吃的就是,不必多讲。
三、饮食文化的五种起源?
一、燧人氏时期——饮食文化的起源。
旧石器时期的人们没有获取火种的办法,所以只能茹毛饮血。这时候没有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起源于燧人氏时期,这时候人们已经懂得钻木取火,人们开始学会制作熟食。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就营运而生。
这时候饮食文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燧人氏时期:烹调方法是“石烹”,也就是把石头当作做饭的器具,以植物作为主要食物。
伏羲氏时期:“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开始食用动物。
神农氏时期:发明了陶具,人们开始学会用陶具制发酵性的食物,酒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不过这时候的陶具都是高脚的,只是用来盛食物。
皇帝时期:人们发明了灶,开始学会用陶具煮东西,高脚陶具逐渐被淘汰。后来还发明了“甑”的灶具,用来蒸食物。
这以后,食物的制作方法开始多种多样起来,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疆的烤馕在古代称为“胡饼”
二、周秦时期——饮食文化的形成
这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当时的烹饪仍然重在菜肴的烹制,主食则较为简单,以蒸煮为主。不过很多人已经学会用面粉制作饼类食物。《释名·释饮食》里面就记载了7种饼食,包括胡饼、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
与主食相对的是菜肴烹饪愈发精细。孔子就曾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
屈原在《招魂》中写道“肥牛之腱,臑若芳些”,说的是:肥牛腱子肉,用小火煨得又烂又香。景差在《大招》里面也写过“醢豚苦狗,脍苴专只”,说的是:烤乳猪、炖狗肉、蘸着酱,佐以小菜、姜。
这充分说明了当时菜肴的精美,也反映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汉代,由于中原与西域文化的交流融合,烹饪技术进一步加强,不止注重原材料的加工,比如说肉类剥皮去毛,鱼类刮掉鳞片等,而且已经懂得把原材料切成各种形状下锅。这时期,烹饪方法有大大增多,不仅有常见的煮、蒸。还有羹、炙、煎、腊、脯、生食、醢(hǎi,把鱼、肉等腌制成酱)、菹(zū,用盐和酒糟腌制食物)。
三、唐代——饮食文化成熟期
到了唐代,菜肴的烹饪方法增多,制作方法更加精细,风味更加多种多样。这时期的菜肴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席用菜,中档为一般官吏菜肴,低档则为普通市民的日常菜。
高档菜的代表有“甘露羹”,这是唐玄宗时期奸相李林甫发明的,这是一道配制了何首乌、鹿血、鹿筋的汤,据说吃了以后可以让头发更加乌黑发亮。
中档菜的代表菜是浑羊殁忽,它的做法稍显繁杂,首先将鹅洗净,用五味调和好的肉、糯米饭装入鹅腔,然后宰羊,剥皮,去内脏,再将子鹅装入羊腹中,上火烤制,熟后取鹅食用。
这些菜一来原材料难得,二来制作工艺繁复,普通百姓难以消费。
作为老百姓的低档菜则简单的多,比如说千金圆,就是将黄豆芽制成丸子的形状;醋芹就是将芹菜腌酸后食用。
唐代的商业贸易发达,进而带动了中原地区人们饮食业的发展,随着波斯、阿拉伯商人的大量涌入,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也在此时传入中国。
到了南宋时期,赵构将都城定在杭州,政权南迁,使得大量的北方臣民南移。这种大流动促使了南北饮食技艺的大融合、大发展。由于各地环境、饮食习惯的不同,就形成了口味各异的地方风味特色。
四、明代——饮食文化理论的形成
明朝时期学派蜂起,思想活跃,商品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人们的生活欲望变强,士大夫纷纷以撰写饮食论著为盛事。比如张岱就曾写了《陶庵梦忆》来记录美食和趣闻,后面还有《乌青镇志》、《多能鄙事》、《宋氏养生部》等等。
因此明朝时期的饮食文化上升到了理论阶段。此时,因为满蒙饮食文化的介入,使得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初步形成了苏菜、粤菜、川菜、鲁菜四大菜系。
当时的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1、饮食理论形成。2、以品尝美食为生活情趣,宣扬“真乐”人生。3、豪吃豪饮,越礼逾制使饮食风气由简而奢。4、以吃联谊,增强士大夫的凝聚力,促进了文人结社的发展。5、饮食理论从养生到“尊生”。6、饮食伦理中的反对“虐生”促成素食主义的形成。7、以保精养神,强体祛病为宗旨的饮食规范和食疗的发展。
五、清朝——各民族饮食文化交融
光绪年间的举人徐珂曾在《清稗类钞》记述饮食状况,称:“各处食性之不同,由于习尚也。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而且在本书里,还具体分析了各地菜系的特色,比如苏州人喜多脂肪,闽粤人多食海味,湘鄂人善事辛辣等等,已然将四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写了出来。
随着饮食业的进一步发展,地方菜愈发显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到了清末时期,加入浙、闽、湘、徽地方菜已然形成八大菜系。后来虽然又增加了京、鄂两大菜系。但人们还是习惯以八大菜系为称。
这八大菜系不仅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而且配有动人的传说或者典故,使得它们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是论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极致,那么非满汉全席莫属,满汉全席是满汉两组风味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贵族才能举办的宴席,规模大、程式复杂,兼具南北风味,菜肴高达三百多种,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宴席之最。它也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几千年以来的丰硕成果。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
中国菜已经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风菜,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系品类方面,形成了不同地方风味。南北两大风味至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到唐宋时期完全形成。到了清代初期,鲁菜,苏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
五、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
筷子,是中国独有的东西,是最令国人引以为傲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关于筷子的传说也有很多,有的传说讲:是妲己为讨商纣王欢心,用头上的两个玉簪做筷子。有的说:姜子牙受神鸟的启示发明筷子。有的又说:大禹治水为节省时间,用树枝做筷子。
尽管在民间有许多关于筷子的传说,但筷子真正的历史还是可以追溯到很早。筷子原来称为“箸”,春秋时期,已经有了“铜箸”,不过它是上下粗细一样的圆柱体;隋代就有了“银箸”,它的样子就和现在的筷子有几分相似,是两头细,中间粗的样子。
唐代的银箸出土很多,这些银箸的出土,足以表现唐代的国富民强,繁荣兴盛。从唐代之后的筷子,开始表现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有花纹,有的注重实用性。中国人十分遵守阴阳和太极的观念,当然筷子就会代表着阴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用筷子时,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主动阳,从动阴,就是两仪之象。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同样与筷子有关。筷子最合适的尺寸是七寸六分,象征着人有七情六欲。筷子不仅是吃饭的工具,它也是一种工艺品,有骨筷子,铜筷子,木筷子,银筷子等等,在清代,筷子又有紫檀金筷子,玛瑙筷子等等。而今,筷子作为工艺品,更是馈赠亲朋的佳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筷子逐渐传入世界各地。最早时,筷子是经意大利人利玛窦传入到西方国家的,当华人走出国门时,筷子被更加广泛的传入国外,而今,西方人对筷子并不陌生,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建有筷子的博物馆。筷子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悠久的五千年文化,更代表着祖祖辈辈对下一代的教诲。
七寸六分,不仅是人的七情六欲,更告诉我们正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切不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要时刻想着国家,先国而后家。一双筷子,展现的是人生的百态,成双成对,悲欢离合,象征着百味人生。一双小小的筷子,有老人对孩童的教诲,老人教会孩子筷子的用法,象征着中华文化的代代相承。
用筷子,孩子开始知道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老人知道儿孙满堂的喜悦滋味。新春佳节,最喜欢的是家人团聚,而当你掀开大门的时候,迎接你的是热气腾腾的饭菜,热气飞遍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角落都有家人的暖心问候,而这一声声问候,正是由筷子相联系。
筷子饱含着感激之情,因为有筷子,有人能为你夹菜,道一声感谢,说一声辛苦。感谢自己的辛勤付出,感谢父母的辛勤抚养,感谢家人的倾心陪伴。有时侯,在饭桌上,会有一双筷子,但它的主人,已经不在人世,筷子给予我们的是对逝者的思念,仿佛逝者音容宛在,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笑脸。
筷子代表着爱,当你饥饿难耐,他人的一双筷子,让你心里顿感温暖,尝遍人间真情;而当你满身疲倦,无力地回家时,家人的一双筷子,使你懂得日子虽然难过,但陪伴是永远的,从寒冬到盛夏,筷子与你同在,陪伴与你同在。
每一双筷子,诉说着不一样的情怀,不一样的感动。一双筷子,承载了古老中国代代相传的情感,记录了现今中国的无数感动。筷子文化,犹如炽热的太阳,永远照耀着我们,照耀着身边的每一件事。
六、中国的外来饮食文化?
中国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菜自成体系,具有丰富的烹饪方法和实践理论。近百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餐也借鉴了许多西餐的烹饪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融合菜。
比如上海本帮菜中的炸猪排,就是一个代表。它是借鉴了西餐中煎猪排的方法,将肉排腌制后裹上面包糠炸制成熟,再粘上西餐的辣酱油食用。
七、广西饮食文化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
发布
广西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饮食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
八、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人对有着快捷,方便,营养等特点的西方饮食文化逐渐认可.以下是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1987年,在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开业;
1996年6月25日,第100家肯德基在北京开业;
截止2002年9月12日,已有700家肯德基在中国开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7至1996年的9年中,有100家肯德基落户中国,而从1996年至2002年短短的6年中,就有600家肯德基出现在全国各地.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人开始逐步接受西方饮食文化了.
但这也不能完全说明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就没有市场了,也不意味着西方饮食文化已完全占领了饮食文化的至高点.
九、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十、中国饮食文化问题?
中国饮食文化是有着长远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