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买的牛奶芋到了,为了它起了个大早。
随便冲洗一下扔高压锅,拿出来又软又糯又滑,忍不住先偷吃一个。

剩下的,留着包芋饺。
芋饺也叫芡粉饺、薯粉饺、芋子包,只在江西、浙江、福建几地流行,属于南派饺子。

跟北方面粉饺子讲究皮有韧劲儿不同,芋饺要的是清香Q弹。
用芋艿和红薯粉揉制,吃着既有芋艿的清香和滑糯,又有红薯粉的劲道和Q弹。
糯叽叽爱好者,没有人逃得过这一口。
芋饺

芋饺的起源,江西、浙江、福建三地人都有不同说法。
江西石城人:“芋饺是我们南迁的客家人独创的。”
浙江新昌人:“我们新昌人乾隆年间就开始吃了,你们不知道吗?”
福建沙县人:“在我们沙县本地的小吃里,没有柳叶蒸饺,只有芋饺,而且每逢中秋必吃,《舌尖上的中国3》还特地来拍过呢

但无论是哪儿的芋饺,饺皮都得用小芋头(芋艿),黏性才够强(大芋头是不行的)。
而且不同的比例,面团的生熟,都会影响饺子皮的弹性和口感。
配方我给你们调试过了,麻烦一点,但Q弹不易开裂,放心跟着做。

本南方人甚至觉得它比北派饺子好做。
不需要擀皮,直接揪一块小粉团搓圆、捏薄,填入馅料,简单捏成大肚饺。
也有人喜欢包成三角饺, 尖尖的棱角,憨憨的可爱。
不懂包的朋友,可以戳我去年分享的几款饺子包法,自由发挥。

至于芋饺馅嘛,我调了个经典的小葱拌肉沫馅。
也可按个人口味再添点素菜,如:胡萝卜、笋、豆腐、香干、香菇、木耳、洋葱、莲藕等。
浙江人喜欢把馅炒一炒,江西人就简单些,直接包生馅,我也图省事,馅料拌匀就开包。

包好的芋饺,蒸煮煎炸都可以~我嘛,还是觉得冷天来碗热汤饺最舒服。
汤底也可随意,讲究的可以炖只老母鸡,用鸡汤打底。
平日里求快手,还得是下面2个汤底简单又百搭。

一小勺蒜末,适量生抽+胡椒粉+盐作调料汤底,热油一泼,再冲入饺子汤,撒上香菜葱花,鲜香味瞬间窜入鼻尖。
若加码辣椒面或小米辣,那就是江西老表钟爱的香辣汤底。

或可借鉴福鼎肉片的汤底。
一小把紫菜+虾米+香菜,以胡椒粉+生抽+香醋调味,最后加入泡椒点睛,那小味酸爽得很

– 芋饺 –
[ 食材 ]

芋饺(45-50个):牛奶芋头500g 红薯粉400g 后腿肉350g 香葱50g 生抽1.5大勺 蚝油1大勺 盐1大勺 胡椒粉1小勺 淀粉1小勺 食用油1大勺
江西汤底(1碗):蒜末、葱末、香菜各1大勺 辣椒面/小米辣1大勺 热油3大勺 生抽1大勺 胡椒粉1/2小勺 盐1/2小勺
福州汤底(1碗):紫菜、虾皮、香菜、香菜各1小勺 盐1/2小勺 胡椒粉1/2小勺 生抽1大勺 香醋1大勺 泡椒1小勺可选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谱 ]
1.牛奶芋头洗净放入高压锅,加水,上汽后压15分钟,捞出过凉水去皮
没高压锅,蒸或煮30-40分钟


2.芋头去皮后,加2小勺盐趁热碾碎,加入碾碎的红薯粉揉成团


3.取1/3面团揉成团压扁,放入沸水煮5分钟,煮至透明,再放回面团揉成团,太湿可加少许红薯粉
半烫面做法,做出来红薯皮久放不干裂,可冷冻


4.打碎的后腿肉糜加入1.5大勺生抽、1大勺蚝油、1小勺盐、1小勺胡椒粉、1小勺淀粉拌匀,再加入切碎葱花、1大勺食用油拌匀


5.取20g面团用拇指和食指捏成碗型,填入15g馅料,对折捏紧
做好的芋饺吃不完,可密封冷冻保存2周


6.煮一锅沸水放入芋角,中火煮,沸腾泼入冷水,重复2-3次,煮8分钟左右捞起

7.调碗底:碗里放入1大勺蒜末、葱白、辣椒面/小米辣,泼入3大勺热油,加入1大勺生抽、1/2小勺胡椒粉、盐调味,加入煮芋角的热汤,放入芋饺,撒少许香菜葱花食用




煮熟的芋饺,外皮微微透明,看着似玉般润泽。
一个个鼓鼓囊囊的,在碗里漂着,忍不住想要大咬它一口

筷子一夹,竟猝不及防溜走了,拿起调羹配合着,才滋溜滑进嘴里。
外皮Q弹滑润,软糯又不失韧劲,吃着比汤圆劲道、比面粉饺子柔糯、又比水晶饺滑溜,绝。

咀嚼间,还有股淡淡的芋子清香,与鲜脆爽嫩的肉馅混合,再渗入汤底的鲜香,一口大大满足!
重口味的,调上一碗油泼辣子蘸着吃,也着实过瘾。

降温天来上这么一碗,从头暖到脚底板。
你们也别光眼馋了,准备做去吧~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