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由古文字即、既说起
器晤 3N3N

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小吃与点心,是与大餐正餐相对而言的食品,在古代通称之为“小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小食”又并不是具体指小吃与点心,而是指示与正餐不同的早餐或加餐,是一个表述“餐时”的特定名称。
古代“小食”之名,通常说是在文献上最早见于晋人干宝所著的《搜神记》。《搜神记》中有“卯日小食时”一语,指示的可能是早餐之时,与正餐相对,并不直接指示食物。又如《梁书》昭明太子传上所言,“京师谷贵,改常馔为小食”,那时所说的小食,显然指的是较为简便的饮食,又不一定专指早餐而言。
其实小食一词出现还要早得多,汉代许慎在《说文》中即已提及:“既,小食也”。“叽,小食也,相如《赋》曰叽琼华”。在甲骨文里,“既”是一个会意字,字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则像一人吃罢转身将要离开的样子,它的本义是吃罢了吃过了。《礼记·玉藻》有“君既食”这样的话,也是吃完了的意思。这个意思还有引申,可以转用到特指日全食或月全食,“既”就有了食尽的意思。《左传·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预注说“既,尽也。”

甲骨文、金文“即”

甲骨文、金文“既”
近人罗振玉不太赞成《说文》的解释,他说:“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不论许慎解释有无差错,他的话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文字说明在汉代时应有了“小食”的说法。当然那时的小食可能只是指一种非正式场合的食法,而不一定具体指示食物本体。

魏晋砖画煎饼图(甘肃嘉峪关)
按照烹饪史家们的说法,小食是一种小份量的食品,以有无汤汁作区别,如有汤则称为小吃,如无汤就是点心,这当然是现代人所作的分别。其实在古代小吃与点心并无明确分别,或者本来就是一事两说,通指正餐之外的饮食,并没有具体指称何种食物。如《唐六典》有一条记录说,“凡诸王以下,皆有小食料、午时粥料,各有差”。所谓“小食料”,指的当是早点,而“午时粥料”就更明确了。唐代人将早餐称为“小食”,在这里寻找到一个很好的证据。
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曾对“点心”一词作过考论。他说那时通常“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唐代人已将随意吃点东西称作“点心”,早晨的小食也可称为“点心”,点心的说法看来是唐代时的发明。我们现在将吃早餐说成吃“早点”,这是早晨的点心,与唐代时的说法没有明显区别。
小食作为早餐的名称,在宋代还没有明显变化。《普济方》有“平旦服药,至小食时……”语,这“小食时”明确指的就是早餐之时。但《双桥随笔》有文字这样表达:“一日手制小食上之”。这里的小食,显然就指的是具体食品了,可能就是面食点心之类了。
现代将小吃与点心区分得非常明白,小食一语已不再流行,而且也不再像古代固定去指示早餐或是某种加餐。不过现代语汇中的“早点”一词,显然与古代“点心”一词有语源关系。早点也具有双重语义,可以指早餐的食时,也可以指早餐食物本体。
但如果将点心和小吃全称为小食,用现代的含义去看,古代小食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古代有平民小食,有市肆小食,还有节令小食,更有御膳中的小食。按照这样一个粗略的分类,并不能将古代小食的品种与样相说得太明白,但许多的小食点心我们今天仍然还在享用,在我们当今的餐桌上还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市肆小食,也值得说道。饮食店的出现,应当是很早的,小食进入食店作为应销品类,自然也不会太晚。先秦时代的市集上,已经有了饮食店。《鹖冠子·世兵》说:“伊尹酒保,太公屠牛”,《古史考》还说姜太公“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虽不过是传说,也许商代时真有了食肆酒店。到了周代,饮食店的存在已是千真万确的了,《诗·小雅·伐木》中的“有酒湑我,无酒沽我”即是证据,当时肯定有酒店可以买酒喝了。东周时代,饮食店在市镇上当有一定规模和数量了,《论语·乡党》有“酤酒市脯不食”的孔子语录,《史记·魏公子列传》有“薛公藏于卖浆家”的故事,《刺客列传》有荆轲与高渐离“饮于燕市”的记载,都是直接的证明。
古代市肆制售小食,在唐宋时代已形成相当规模。唐代长安颁政坊有馄饨店,长兴坊有饆饠店,辅兴坊有胡饼店,长乐坊有稠酒店,永昌坊有茶馆,行街摊贩也不少。
宋代以前,都会的商业活动均有规定的范围,有集中的市场,如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宋代的汴京,已完全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城内城外,店铺林立。这些店铺中,酒楼饭馆占很大比重。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述,汴京御街上的州桥一带就有十几家酒楼饭馆,其他街面上的食店更是数不胜数。
饮食店在宋代大体可区分为酒店、食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等几类,经营品种有一定区别。除了酒店以外,一般经营的食品大都可以归入小食之列。如食店经营头羹、石髓羹、白肉、胡饼、桐皮面、寄炉面饭等;川饭店经营插肉面、大燠面、生熟烧饭等;南食店经营鱼兜子、煎鱼饭等。羹店经营的主要是肉丝面之类,是快餐类的小食。《东京梦华录》记汴京御街上的州桥一带就有十几家酒楼饭馆,其他街面上的食店更是数不胜数,经营小食的店铺有曹婆婆肉饼、曹家从食、鹿家包子、徐家瓠羹店、张家油饼、段家熬物、史家瓠羹、郑家油饼店、石逢巴子、万家馒头、马铛家羹店等。

宋代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宋的杭州,市肆小食品种繁多,可谓是数不胜数。《梦粱录》卷十六所列“食次名件”,看到临安的市肆小食有这样一些名称:
百味羹 锦丝头羹 十色头羹 闲细头羹 酥没辣
海鲜头食 象眼头食 百味韵羹 杂彩羹 集脆羹
五软羹 三软羹 四软羊 三鲜粉 生丝江瑶
四软羹 双脆羹 五味炙 三脆羹 群鲜羹
脂蒸腰子 虾元子 八焙鸡 辣菜饼 熟肉饼
羊脂韭饼 三鲜面 盐煎面 笋泼肉面 大熬面
虾鱼棋子 丝鸡棋子 丝鸡淘 银丝冷淘 素骨头面
生馅馒头 煎花馒头 荷叶饼 菊花饼 月饼
梅花饼 重阳糕 肉丝糕 水晶包儿 虾鱼包儿
蟹肉包儿 鹅鸭包儿 笋肉夹儿 油炸夹儿 甘露饼
羊肉馒头 太学馒头 蟹肉馒头 炊饼 丰糖糕
乳糕 镜面糕 乳饼 枣糕 裹蒸馒头
七宝包儿 拍花糕 真珠元子 金桔水团 栗粽
裹蒸粽子 巧粽 麻团 稻团 薄脆
丝鸡面 炒鸡面 七宝棋子 四色馒头 芙蓉饼
开炉饼 笋肉包儿 细馅夹儿 糖肉馒头 栗糕
笋丝馒头 山药元子 澄粉水团 豆团 春饼
这些小食名目,花样真是不少,我们知道有许多吃法一直传递到了现代,有的连名字也没有变改,依然是风味小吃。这传统应当还会延续下去,保存下去。像北京见到较多的是“成都小吃”,成都本地则有小吃套餐,许多历史“名小吃”在市面上得到发扬光大。
我们知道“过早”,是湖北地区对吃早餐的俗称。身处九省通衢的武汉人,有出门“过早”的习惯。熟人早晨相遇,最亲近的问候语言是“过早冒”?问的是吃过早餐没有,这话可以代替“早上好”。
有人说,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见到有“过早”一词。武汉的早点,也非常丰富。武汉作家池莉在《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里排点过武汉的早点: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当然这大多是一些老字号,更平实早点数不胜数。
过早,在北方说的是吃早点,或者直言“早点”。早点的品类,又有点心和小吃之名。小吃可以当早点,也可以作其他辅餐。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小吃与点心,是与大餐正餐相对而言的食品,在古代通称之为“小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小食”又并不是具体指示小吃与点心,而是指示与正餐不同的早餐或加餐,是一个表述“餐时”的特定名称。
选自自著
《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
河南科技出版社,2022年2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