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每一条老街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命运。云天这条老街残存着陵川这个小县城的过去,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云天的这条小吃街,饱经风霜,依旧散发出浓浓的烟火味。窄窄的街道,斑驳的墙壁,破旧的门窗,在时光的打磨下,随处都可以触摸到风霜镌刻的痕迹。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各种家常饭应有尽有。从早上到晚上,这里始终是人声鼎沸,太多充满生活气息的美食小店,引人垂涎。
街头烤鸡腿的阿姨,无论风吹雨打都会准时开张。金灿灿的鸡腿一排排的串在烤棍上,每时每刻不停地在旋转的烧烤着。金黄酥脆,外焦里嫩,看着就十分诱人,隔老远都能闻到香味。
鸡腿品尝起来肉质细嫩却略有嚼头,甜汁入味,越吃越有味,越吃越想吃,就连骨头里都香飘四溢。放点孜然,加点辣椒,酥软细嫩,让人食欲大增。
大的九块,小的六块,还是建议吃大的,大的实惠,小的对于小朋友来说,会多,但是对于大人来说,几口就没了。
烤鸡腿架旁边还放着自家蒸锅蒸着的玉米,玉白色变成金黄色,色泽就诱人,煮熟的玉米粒颗颗饱满。有水果玉米和糯米玉米两种,品尝起来各有各的口味。
糯米玉米吃一口黏黏的,甜甜的,水果玉米脆脆的,嫩嫩的。两块钱一个,香甜可口,还是蛮实惠的。
阿姨对面是一家生活饰品店,是由一个瘦瘦的大叔开的。店面是贴着粉色浪漫的壁纸,一眼看过去就注意到这家店。店里面卖各种各样的生活小饰品,指甲油,发夹,袜子等等,品种多样,价格还实惠。
几瓶指甲油下来才十几块钱,袜子似乎天天在搞促销,纯棉的五块钱三双,十块钱四双质量更好的袜子。大叔倒也是很淡然,不管有没有生意,每天都是乐呵呵的,毕竟自己开店开心就好,心态最重要嘛!
卖烧饼夹菜的大叔店铺前永远是顾客满满,大叔忙的不亦乐乎。烧饼是两块钱一个,夹菜的话再额外算价钱,有土豆丝,鸡柳,辣条,海带丝等。
从我记事起,这个大叔做的烧饼夹菜味道就是香酥可口,这么多年过去了,依旧是之前记忆中的那个味道。
不过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原因,个别夹的东西涨价了,鸡蛋由原来的一块钱涨到了一块五,火腿肠也涨到了两块钱。即使涨价了,顾客还是特别多,每次都是挤着去买。
时代在变,人事在变,但不变的是这味道,这或许就是这个烧饼夹菜吸引到大量顾客的原因吧!
不得不说的是这条老街的一家中式糕点铺子,类别多就不说了,更值得赞叹的是这家店的味道。
糕点是阿姨纯手工制作的,外松脆里酥软,趁热的时候最好吃。桃酥饼入口即化,老式糟子糕外酥里软,老式鸡蛋糕香甜松软。
最典型的就属这个老式的鸡蛋糕了,这个糕点最重要的就是面粉,鸡蛋,糖的比例了,看到阿姨不需要量具,凭借多年的经验轻松地将鸡蛋与面粉的比例调准,温水和面,做出独具一格的味道,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些都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去琢磨,去练习,才能做精,才能吸引人,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匠人精神!
小吃街的中部南侧偏多的是小吃类,烧烤摊,凉皮,凉粉摊等等。烧烤摊的主人是换了一个又一个,铁打的店铺流水的人,但每一个老板的手艺都是一绝。
自己拿个小篮子选好想要吃的食材,老板用自家独特的烧烤方法,刷油,按平,翻身,再刷油,最后烤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让人垂涎欲滴。尤其是目前小吃街的烧烤摊老板,那香味散发出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夏季是吃凉皮的最好时机,炎炎夏日,一碗凉皮才够爽。盐,味精,糖,醋,大蒜,酱油再配以秘制辣椒油,那白嫩嫩的身影,酸辣爽口的凉皮挑逗着你的味蕾,最是解暑。
这条老街上一位伯伯家的凉皮凉粉摊就将凉皮“筋”“薄”“细”,凉粉“滑”“软”“糯”的精髓做到极致。拌上一碗凉皮,浇上一点自制的汤水,放上一点黄瓜,用筷子加点豆芽,再放点面筋,垂涎三尺。
并且有着凉皮,凉粉,混炒三种样式,麻辣,酸甜,香辣等各种口味,随自己爱好选择。这条街上有着三家的凉皮铺子相竞争,这位伯伯的摊前总是顾客满满,可见这位伯伯的手艺更胜一筹。
从街头到街尾北侧大多的店铺都是家常饭,并且还是连号饭店,可见当初这种布局也是经过精心的设计的。虽说是家常饭,可每家的特色又大不相同的。
刚进街口的那一家,馅饼和肉丸汤就是他们的招牌饭。尽管两块钱的馅饼里大部分是粉条,六块钱的肉丸汤除了肉丸和葱花啥也没有,但是胜在便宜和味道咸淡适中。
六号店铺的的油煮土豆馍,是将土豆煮熟捣稀和进面里,最后油炸,又便宜又酥脆。买三块钱就可以吃得饱饱的,搭配上隔壁八号店铺的三块钱的老圪糁或者四块钱的黑米粥,做为晚饭那简直是人间绝配。
调和饭可以说是咱们陵川的特色饭了,这条老街上的十一号店铺做的调和饭可谓是独一无二。饭里面食材很丰富,放了南瓜、豆角、嫩玉米豆、土豆块、黄豆粒等,加上细细的面条。黄黄的、融融的,搅动一下,南瓜块已经煮烂熟,薄薄的瓜皮下只剩残缺的瓜肉,倒是饭里面早融进了黄黄的南瓜丝。瓜丝米粒水乳交融。用筷子夹起一段豆角尝尝,清淡烂糊;挑起几根面条品品,软而不浓,含有一股淡淡黄豆之清香。
中国人最讲究“和”字,家庭讲和睦,社会讲和谐。就连做饭也讲“和”,如果想达到和的目的,那就需要好好的“调"。这些店铺都身体力行的将这一美德发挥到极致,比如七号店铺的今天做的是圪糁稠饭,九号就会选择小米稠饭,他们共同协作,还不失去自己独特的个性,共创一个和谐大家庭。
记忆中这条老街拐过去的一家阿姨做的红豆炒大米,满满的都是妈妈的味道。红豆和大米的比例刚刚好,不会多也不会少,表面撒上一层葱花,看着就食欲满满,久归的人回来之后吃上一碗,很是幸福,让人忍不住吃了一次又一次。
阿姨不仅人漂亮,手艺也好,除了红豆大米,她们店铺卖的每一样主食都让人恋恋不舍。炒炉面,炒和锅大米,刀割离小扯面等技术也是一流的,毫不输给五星大酒店的大厨,尤其是刀割离小扯面。做这个面的关键是在于和面和扯面,阿姨娴熟的和面,醒面,扯面一系列流程看的人眼花缭乱,最后下锅的面条粗细适中,舀到碗里晶莹剔透,一碗吃完回味无穷。
简陋的彩钢瓦,石棉瓦做屋顶,传统的煤球火炉,朴实的农家人做着寻常的农家饭,更有家的味道。走在这条街上,人情味是那么的浓郁。老街,小摊,第一缕阳光洒落下来,这条街便充满生机。
这条小吃街与周围的高楼相比更具有历史感,但是它带给我们的繁华与喧闹却是那些先新建的高楼大厦无法相比的。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本地历史,甚至孕育出了挥之不去的记忆。或许不久的将来,它会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它用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