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吃早餐,方言作"食早",在福州,不仅有佛跳墙这样闻名遐迩的大菜,也有着百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早餐。

在家吃啥
传统的福州婆婆会在家煮上一大锅稀饭,招呼老伴出去买蛎饼、油条、虾酥,不待子女上桌,桌上已经摆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白稀饭,一盘剪成一截一截的油条,一盘蛎饼和虾酥,一小碟虾油,还有豆腐、腐乳、咸菜、熟鱼干、甜豆子等等稀饭搭子,软呼呼泛着米油的粥,扒拉一勺滑到胃脘,全身温暖,轻夹一小截油条蘸上点虾油,就着稀饭"吸溜"、"吸溜",别提有多美,一天的能量蓄得满满的。


街头吃啥
吃腻了家中的,去外面吃些啥,可就多了去了简直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锅边糊
锅边糊又称鼎边糊,福建地标性名小吃,先在锅内加入蚬子、海蛎、海蛤、虾米、鱼干等佐料熬成清汤,然后把拌匀的米浆,用勺子沿锅边浇一圈,米浆受热水份蒸发,把变成干皮的米浆铲到锅内。等烧开后,一盆香气四溢的锅边糊就做好了,锅边糊汤汁色白,味道鲜嫩,营养又美味。

煮锅边

锅边糊的绝佳搭子
牡蛎饼和虾酥
牡蛎饼的主要原料还是黄豆和大米磨成浆,模具底部浇少量米浆,加入调过料的包菜、紫菜、海蛎子做馅,上层再浇满米糊,然后下油锅炸到定型。油温的高温,恰到好处的激发出了牡蛎的鲜香和包菜的清香。
虾酥和牡蛎饼是兄弟版,基本上差不多,只不过没有模具是那种中间有个孔的勺子,同样是浇米浆,只不过米浆上面放了韭菜和几只小虾。
刚出锅的牡蛎饼和虾酥,色泽金黄,香味扑鼻,还未送到嘴中,早已被这诱人的香味,勾得馋虫上涌,口水直流。

油炸中

蛎饼

虾酥
芋粿
芋粿也叫三角糕,就是用芋头丝混合米浆,放入油锅中煎炸而成。通常的芋粿切成三角形,厚约半寸,金黄的色泽,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开。绵软酥嫩的口感,微甜爽口的味道,吃进嘴里,还能品出芋头煎炸后诱人的香味。

油条
油条也叫压鬼,面粉和油混合的面团,抻长,切成长条,切短,上下压一道,拉长放入油锅炸到内里空心飘浮在油面上,焦香酥脆,迎风流口水。


麻蛋
麻蛋也叫油糍,糯米粉团里面包裹着甜甜的红豆沙,在油锅里炸出来里面是空心的,炸过的芝麻香味下面是甜甜的红豆沙的香味,糯米团外皮略焦且糯,好吃得不得了。


马耳
因形似马耳朵而得名。马耳起源于清末民初,是油条的改良版。其制作过程和油条也颇为相似。只不过油条没有馅,而马耳中间加了糖馅。
煎炸的时候,把面团搓成圆形,抓住两头对折,“马耳”就形成了。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捞起,在‘上面撒上一层薄薄的糖粉。马耳外酥内嫩,软糯香甜,内里粘稠的糖馅和外表沙沙的糖粉形成强烈的口感对比,把甜食的口感发挥到了极致。

这几样就是鲜嫩的锅边糊的绝佳搭子,它们一起下肚,两种口味的混搭,在嘴里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美味叠加,让食客欲罢不能。
未完•待续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