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吃出厦门味,还差什么料?快来探寻代表厦门的早餐符号→

早餐吃出厦门味,还差什么料?快来探寻代表厦门的早餐符号→图1

制图/视觉中国

  “能代表厦门的早餐,是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厦门人会迟疑几秒,他们的脑海中可能会闪过很多答案:“花生汤?面线糊?不经常吃。”“沙茶面?早上吃有点太腻了。”“面包牛奶?肉包豆浆茶叶蛋?这些也不是厦门特色,哪里都有。”

  即便是厦门餐饮界的代表企业掌门人,对于这个问题也难以作答。“地方特色的古早味产品不少,但几乎没有人固定将其当作早餐。如今,厦门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早餐文化。”福建餐饮业十大小吃品牌、厦门老字号品牌吴再添小吃总经理吴民祝说。

  一日之计在于晨,妈妈都知道让孩子“早餐吃得像皇帝”,很多打工人也把“降脂减重防脱发”的希望寄托在“早吃好”之上,厦门早餐市场保持着相当规模,如:你可能不知道,遍布街角的“早龙”手推车,阿姨们手中递送的早餐数量,每日达30万份。

  早餐,如何成为厦门餐饮的一个符号,让烟火气驱动这座城市的人们“一早精神元气满满”,业界人正在探索。

早餐吃出厦门味,还差什么料?快来探寻代表厦门的早餐符号→图2

在“早龙”手推车买早点,是许多厦门人的日常。(本报资料图)

在厦门早上吃什么?

  古早味点心并非典型早餐

  不同时代早餐需求不同

  不少厦门家庭习惯吃稀饭

  早上5点多,66岁的吴民祝赶到店里,从检查食材到熬制汤头,他都要下场监督,一直要忙到早上9点才略作休息。这是他的父亲吴再添为品控立下的“规矩”。

  去了皮的花生熬煮得软烂,漂浮在淡白略透明的汤水上,用它冲个鸡蛋,甜中带鲜;颜色赤黄的炸枣即将出锅,“美拉德反应”让其看上去就能想象到口感有多酥脆,趁热咬开,焦香带着软糯;棕色漂着红油的汤头里,有豆腐、小肠、猪肝沿,还有一个煎蛋,白色的蒜末让汤味更加醇厚……一早看到这些美食,老厦门人肚子定会咕咕作响。

  花生汤、炸枣、发糕、面汤、扁食汤、沙茶面、面线糊……虽然一大早就能在吴再添小吃店里吃到不少东西,但吴民祝说,厦门人称这些为点心,“因为并不是只有早上才吃。”

  其实,古早味的厦门早餐“一哥”,可能是稀饭。吴民祝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厦门有不少稀饭店,专供码头——当时,在码头劳动的工人凌晨就要起来干活,早上七八点钟收工,就去稀饭店里吃了再回家睡觉。这或许是至今还有不少厦门家庭早上习惯吃稀饭的原因。

  工人们的早餐需求,还催生了北仔饼等小吃,因为一些北方来厦的码头工人不习惯每天吃稀饭,就用北方工艺制作的面饼,加入萝卜酸菜、香菜等供应早餐;吴再添也尝试过用东南亚的咖喱和闽南芋头、糯米制成芋头咖喱包、糯米咖喱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均淡出厦门的早餐舞台。

  吴民祝认为,不同时代人们的早餐口味需求,让厦门早餐模式始终在变化。

  当下,体力劳动的减轻,营养摄入渠道增多,健康、减脂之风盛行,让“糖油混合物”居多的古早味厦门早点持续受到挑战。在厦门八市,从江西来旅游的丁女士带着女儿,选择沙茶面当早餐,她坦言,自己有些不习惯一早就吃得这么“重口味”,“昨天还去试了一下花生汤,实在是太甜了。但女儿还挺喜欢。”她说。

  商业模式的迭代,也深刻影响着厦门早餐的布局。比如,对古早味品牌来说,有一个现实问题:如果吴再添小吃继续开辟分店,严格的品控同样要延续到新店,但早餐属于利润很薄的品类,“店里的沙茶面,小碗8元、大碗12元,算下利润也就在8角到1元出头。”吴民祝说,此外,人工也是要考虑的因素,现在的年轻员工,能接受五点起来上班的少之又少。

谁在厦门做早餐?

  中西式早餐车推上街头

  快餐企业竞相推出优惠

  个体早餐商家来厦“淘金”

  “天津人没有夜生活,因为第二天要早起吃早餐。”来厦20年的天津人老徐,一直惦记着家乡的早餐。

  煎饼果子、锅巴菜、老豆腐、羊汤烧饼、大饼卷圈……天津的早餐摊、早餐店遍布大街小巷,早上5点多开门,10点左右收摊关店,均是现做现吃,所以面对“哪家煎饼果子最好吃”这类的问题,天津人都会给出“自己家楼下那家”的标准答案。

  这也透露出早餐行业的流量密码:摊位密集、价格实惠、品类丰富,扎根“一刻钟便民圈”。

  早龙是最早一批参透此道的企业之一。1998年,作为厦门为民办实事项目,早龙快速占领市场,成为早餐工程的代表品牌;如今,早龙公司已经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早餐工程示范企业,建有超2.4万平方米的加工、配送、检测和信息中心,每天生产5大类、70多种早餐产品,保证24小时新鲜,总量达到30万份。

  除了让市民“早吃好”,厦门早餐工程还提供了3600个就业岗位,具备了“城市厨房”的实力:每年只休息4天,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其可成为食品应急保障与储备基地。

  但这并不意味着厦门早餐的市场已没有空间。今年初,肯德基早餐便民取餐点、元初餐巴、晨包“小蓝车”……各路竞争者的推车走上街头,中式、西式早餐不一而足。

  市民乐见其成。“方便,而且品种变多了。皮蛋瘦肉粥、汉堡、咖啡,甚至还有鲜榨果汁。”一市民说。

  薄利多销,也成为早餐赛道的一致发力点。今年2月,麦当劳中国推出了15元现磨咖啡早餐组合,含一个麦满分加一杯麦咖啡,满足“管醒管饱”的早餐刚需,对比单点价格,套餐优惠力度接近五折。同样,肯德基也把优惠之后的汉堡咖啡组合控制在十元出头。在万象城负一楼的肯德基餐厅,每天早餐销售量达几百份,一次性订购二三十份的公司单并不鲜见。

  早餐文化较强的省市,也在向厦门市场输出个体经商者。老家在贵州的邵林说:“像我住的楼下,肠粉是广东的、螺蛳粉是广西的、猪杂面是客家的、就是很难看到厦门本地的。”他笑着说,“我们贵州老家过早一般粉面居多,比如羊肉粉、酥肉面、蹄花、糯米饭等,看看什么时候能在厦门吃到老家味道!”

老味道如何适合更多人的胃?

  古早味考虑走进社区

  实现更合理营养搭配

  吴再添小吃的品牌传承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代。吴民祝的儿子吴思航即将接手这一品牌的经营。为了能让品牌走得更远,吴思航有诸多思考。

  “比如走进社区。”吴思航认为,传统餐饮进商场可能并不是个好办法,社区或是新出路。“可以参考标准制作流程,在坚持传统基础上,尝试提高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这切中了早餐市场赛道的特点。进社区,意味着吴再添小吃将踏入更多的“一刻钟便民圈”,压减店铺租金和人工成本后,提高古早味早餐的竞争力。

  还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传统古早味更适合新老厦门人的胃。数据显示,厦门市常住人口超过5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00万人,真正的“老厦门”比例不高,这让“众口难调”的早餐市场变得更加难打:一个早餐品类想要长久经营下去,必须牢牢掌控固定客群。那么,古早味或要重塑,以满足、适应更广泛客群的需求。

  比如,沙茶面当早餐,确实受众寥寥,不少人很在意一大早嘴里就带着蒜味。但面线糊、扁食以及各种方便快捷的包点,受众较多。

  吴民祝已经开始尝试。去年,他把重新调配过的糯米咖喱包带到2023年新闽菜系列评选现场,最后成功入围。“我还请来了跟我年龄、资历相近的老专家,想试试能不能改良或恢复一些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线闽南传统食品,并将它们的制作流程标准化。”吴民祝说。

  另外,在吃好、吃健康的方向下,古早味如何挖掘更合理的膳食营养价值,也同样值得探讨——尽力避免高糖、高盐、高油,增加一些健康要素,或能让厦门古早味进入更多人的早餐菜单。

【记者手记】

  早餐文化 为城市代言

  厦门到底有没有早餐文化,并不重要。但早餐文化确实能对很多方面提供“加持”,比如,市民的身体健康、行业产生的就业岗位,甚至是文旅品牌形象——为了传说中的古早味远道而来,把打卡早餐作为“特种兵式”旅游的第一站,得到满满获得感后开启城市之旅,的确能让很多人心动。

  但在具体操作层面,还有诸多细节要考虑。比如,黄则和负责人黄世颖说,基于房租、人工成本等客观条件限制,一个早餐店的经营成本明显较高,存在经营风险。“但老字号有文旅品牌价值,可以作为城市文旅产业的一部分重点打造,也许比走纯粹的市场道路更有意义。”

  其实,业内人士分析,厦门古早味产品,无论是特色还是口味,都具备成为网红早餐的实力,能为城市代言。当然,这需要像吴民祝、黄世颖这样的行业领头羊紧跟需求、大胆创新。

  那么,一些古早味的传统味道,是否要百分百坚守,是否允许创新?其实,这一问题在市场端已经有解答,以天津最传统的煎饼果子为例,虽然当地市民不能接受里面有火腿肠、青菜等“加料”,但这并不影响“只有想不到,没有不能加”的杂粮煎饼火遍大江南北。

  诚然,好吃、安全、营养、实惠,这不就是古早味进入大众视野、获得认可的初心吗?

(文/厦门日报记者 徐景明 房舒 实习生 方铭媛 章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