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隋唐饮食文化的意义?

隋唐的饮食文化

一、研究隋唐饮食文化的意义?

古代随着时期的发展,到达隋唐时期开始慢慢走向了统一时期。国家开始高度发展,各行各业兴起。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有了保障,人民开始注重饮食行业。

隋唐两代饮食业极为发达,饮食品种不断增多,制作过程更为精细。饮食文化的发展,对我国甚至劝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隋唐两宋饮食文化有哪些?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封建经济从全盛走向成熟的时期。而这时期的繁盛和大一统的局面,首先是由隋朝建立的。隋朝的统一,是建立在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因而这种统一比以前更加巩固,更加提高了。这种统一的出现及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加速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黄河流域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唐宋经济文化的昌盛和市肆饮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隋唐的统一是建立在多民族融合基础上的大统一,所以胡饮、胡姬酒肆与胡舞、胡乐一道成为中原一时之风。北方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进入了对异族饮食文化消化、吸收、融汇发展的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的发达,邮传的频繁,内地和边疆贸易的进展,中外贸易的发达和信使往来,兴起了一些规模较为庞大的城市。

一是京都,如隋唐的长安、洛阳,北宋的汴京(开封),辽的临潢府,西夏的兴庆府(宁夏银川市)、金的上京会宁府(黑龙江网城南),都是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王城的外廓,都有繁盛的市场,如唐代的长安,省东、西二市,共有120个行业,各行各业在市内分布集中,四面都有货栈、即店和酒康,供来往冬商存货、住宿和就餐;

二是边疆城市,如张家口、包头、库仑、玉门、张按、酒泉、敦煌,兰州、伊梨号鲁木齐等,这些城市,都由各自的腹地供应大量的饮食物资成与饮食有关的各类物质的集被地,是汉族地区的粮、盐、茶、海味、铜、铁炊具和银、瓷食器等与少数民族地区交换品、生。草、奶品和皮毛、药材、磨站、木耳、驼峰、熊掌等的基地。特别是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备表族的受流与融合,使唐米以来的市肆饮食风格有了更为多样化的丰富内涵。

唐诗人李白曾诗云:“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蹈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市肆饮食风格的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服务项目的丰富化。又据杜估《通典》载:唐代兴起大批居营驿道食店,在以长安为中心的通向四方发达的驿道网上,沿路“皆有店肆,以供商旅”,且“东至宋汴,西到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馒丰溢”。由此可见,市肆饮食在社会饮食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现存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开封商业繁荣情况的写照。从这些特征看,市肆饮食风格与先秦宫廷饮食及汉魏六朝之庄园饮食风格不同,且更具有流通性、开放性。这在谢枫的《食径》、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和段成式的《西阳杂姐》中多有表述。虽然隋唐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但还没有形成程式化的特征。

中国北方菜在黄河流域各民族饮食文化的相互交叉渗透中,仍在极自由地发展着。时至两宋,中国饮食文化在融合发展中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在市肆生活中,中国食品地方风味化日趋明朗,“胡食”之名日减,代之而起的是南北之食称谓大倡。

陆游也曾有诗云:“南烹北撰妄相高,常笑纷纷儿女曹。未必鲈鱼笔孤菜,便胜羊酪荐樱桃”。这里陆游将鲈鱼、菱白与羊酪、樱桃分别视为南北风味的代表。《梦梁录》则进一步记载了南食、北食及川食在社会流通中平面展开,兼收并蓄交融发展的情景:“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菜分饭以备江南往来大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

三、饮食文化的云南饮食文化?

云南有“春天食花,夏天食菌,秋天食果,冬天食菜”之说,滇菜具有生态、绿色、健康的特点,其原料全部来自天然,属绿色食品,也是21世纪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滇菜“进京入沪下南洋”,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影响; 介绍云南饮食文化的书籍有《云南省饮食文化系列丛书》。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个民族有各自的美食佳肴,可谓五光十色,美不胜收。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食物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正所谓“绿色的就是菜,会动的就是肉”。养殖:拘兽以为畜,如《华阳国志·蜀志》:在滇北与四川相连地区有石猪坪,“有石猪子母数千头。长老传言:夷昔牧猪于此,一朝猪化为石,迄今夷不敢牧于此”。种植:稻谷、酸角、小麦、豆类、玉米、马铃薯。

四、隋唐的意思?

隋唐时期是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合称。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隋朝(581—618年);唐朝(618—907年)。

隋朝(581年—619年)是经历了南北朝二百多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唐朝历二十二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扩展资料

北周于577年灭北齐,统一华北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宇文赟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杨坚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

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图南灭南朝陈,采纳高颎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

隋文帝于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587年10月26日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隔年发动隋灭陈之战,隋文帝命杨广、杨俊与杨素为行军元帅但是实际指挥的是高颎,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 ,兵分八路攻陈。

589年2月10日,联军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此,隋朝结束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国的大一统。

617年李渊杀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不久,李渊率诸子众将攻破守备关中的屈突通,占领隋都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而在扬州的隋炀帝,他安逸游乐,不愿返回关中,最后于618年的江都政变中被宇文化及等叛军杀害。李渊借此机会,于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

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

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

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李靖于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中国本部归唐朝所有。

五、隋唐的制度?

隋唐时期政治

1、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唐太宗注意吸收隋亡的教训,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他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志,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他所采取的措施有:“内亲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任用魏征;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用法务在宽简。制定《唐律》减少大量死刑条款;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3、藩镇割据问题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六、隋唐全传和隋唐演义的区别?

他们不是同一本小说,两个相比较《说唐全传》更贴切于历史。

1、《说唐全传》,著者不详。

清代长篇讲史小说,共68回。亦名《说唐全传》。后与《说唐后传》合刻,改名《说唐前传》。

这一类著作多本正史纪传,益以唐宋杂说,形成一种系统。而《说唐演义全传》虽与《隋史遗文》梗概略同,却独能广泛吸取民间传说而加以敷演,不拘泥于史实,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

2、《隋唐演义》,作者褚人获。

清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全书共20卷,100回,70余万字。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以隋朝末年农民起义为故事背景,讲述隋朝覆灭与大唐建立的一段历史演义。小说中塑造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脍炙人口。其中的经典段落,经久不衰。

七、隋唐美术有什么特点?

隋唐时代由于贵族美术的发展,花鸟题材多流行于宫廷及上流社会,用以装饰环境及满足精神欣赏需要,在富丽工致的花鸟画发展的同时,已出现用水墨描绘花鸟的表现方法。正是唐代花鸟画技巧上的不断探索和提高,才为五代两宋花鸟画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03

花鸟绘画

1.唐代花鸟画

唐代花鸟画家的代表是薛稷和边鸾。

薛稷 ,唐代画家、书法家, 与褚遂良,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 。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无作品传世。杜甫有诗歌曾赞“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

边鸾 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

韩干,唐代杰出画家 。长安蓝田(今属陕西)人,出身下层,当过酒店雇工,在唐玄宗时期,被召入宫廷封为“供奉”。擅画肖像、人物、鬼神、花竹,尤其擅长画马,所绘马匹活灵活现,有奋蹄疾奔脱绢而出之势。代表作有《牧马图》和《照夜白图》。

《牧马图》描绘骏马肥硕雄骏马的英姿。 图中画黑白二马,一奚官虬髻戴头巾,手执缰缓行。此图线条纤细遒劲,勾出马的健壮体形,黑马身配朱地花纹锦鞍,更示出其神彩;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纯是从写生中得来。

《照夜白图》 中的照夜白是韩干于唐天宝年间所画的唐玄宗最喜欢的一匹名马。图中被栓在马柱上的夜照白仰首嘶鸣,奋蹄欲奔,神情昂然,充满生命的动感。马的体态肥壮矫健,唐韵十足。

韩滉(723-787) 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画家、宰相,太子少师韩休之子。贞元初,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治上要求国家统一,曾参予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工书法,草书得张旭笔法。画远师南朝宋陆探微,擅绘人物及农村风俗景物,摹写牛、羊、驴子等动物尤佳。所作《五牛图》,元赵孟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

《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五牛图》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韩滉通过对它们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的描绘,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 在技巧语汇表现上,韩滉选择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 其线条排比装饰却又不落俗套,而是笔力千钧。由于其线条茁壮如此故尔五牛姿态虽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审美趣味上是同样的厚重与生拙。

《五牛图》中所绘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五头牛中每一头既可独立成图,而相互间又能首尾连贯,前呼后应,彼此顾盼,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整幅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不愧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神品。

2.五代花鸟画

五代花鸟画以黄筌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派别,在题材、风格和审美情趣上存 在着“富贵”与“野逸”的差异 。在表现技法方面较之唐代有更多的突破。唐代兴起的花鸟画中以注重描写活禽生卉为特色的写生画法,至五代时期被更加广泛运用并逐渐加以完善。黄筌的勾填法和徐熙的落墨法,用以表现各不相同的审美意趣,两人因风格不同, 画史上称之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说明五代花鸟绘画表现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些画家们不仅擅名于当代,而且给后世垂留下典范。

黄筌 (约 903-965)。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五代·后蜀〕字要叔,成都(今属四川)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早以工画得名,擅花鸟,师刁光胤、膝昌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山水松石学李升,人物龙水学孙位,鹤师薛稷,撷诸家之萃,脱去格律而自成一 派。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黄筌的重要作品有《写生珍禽图》。

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钟陵(今江西进贤)人 。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

徐黄异体: 中国绘画史上名词。宋代郭若虚对五代画家徐熙、黄筌评论的一种说法。是说徐熙、黄筌两位画家画风的不同,徐熙作品多表现山野风物,追求写意画法,画风恣肆潇洒;黄筌多画宫中珍禽异兽,画风工整艳丽。

3.画论

1.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中国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

《唐朝名画录》是一部以分品列传体编写的断代画史 ,开创历代画史编写的先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编者以“神、妙、能、逸”四品品评诸家,其中“神、妙、能”又分上、中、下三等。“画格不拘常法”的画家则入逸品。其本文则各为略叙事实,据其所亲见立论,神品诸人较详,妙品诸人次之,能品诸人更略,逸品三人又较详。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丰富的绘画通史著作。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 《历代名画记》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作品的鉴藏。这部书写成于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它为前代的中国绘画理论和历史的研究作了总结,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续着这 一著作,历代都有新的积累,而出现了阐述中国绘画艺术在各个时代发展的一系列著作。

4.雕塑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 ,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 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诸朝500 余年大规模营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水 两岸峭壁上,南北长达1 公里余。

唐代造像几乎占三分之二,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为潜溪寺、奉先寺、万佛洞、看经寺等。龙门石窟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东方雕塑的典型。 龙门石窟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雕凿于武则天时期的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 ,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 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 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乐山大佛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石刻并非是石窟艺术)。

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 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 年),历时约九十年。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 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唐代陵墓雕塑—昭陵六骏: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开创了“因山为陵”的先例,其中的石刻浮雕“昭陵六 骏”最为著名。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 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 米、高约1.7 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 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 分 别名为“拳毛騧(音“瓜”gua)”、“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 前。 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 ,于1918 年被当时我国的古董商卢芹斋以12.5 万 美元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石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 物馆。

唐代陵墓雕塑—乾陵石刻:

唐代乾陵石雕刻。在今陕西乾县梁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陵墓 前石雕群像。陵园南向,分内城和外城,石刻群有内城四门石狮各一对、北门立马六(今存 一对)。“神路”排列的石刻计: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对、石马和马夫五对、石人十对、 无字碑、述圣记碑各一、六十一宾王像。

是现存唐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石刻群,组合形制自 乾陵始为唐陵石刻定制。均采用形体浑厚、庄重,轮廓方整的形式,运用圆雕、浮雕、线 雕的综合技法制作,以突出其纪念意义。翼马继承了南朝石刻辟邪的特点;蹲狮侧面轮廓线 呈三角形,突出雄伟的气势;持剑石人像头戴皮弁,身穿宽袖长袍,直立的形体相似而面部 特征各异,应是宿卫宫殿的直閤将军;六十一瑸像表现的是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六十一个国家 和地区的使者,也是形象记录唐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珍贵史料。

5.敦煌壁画

莫高窟隋唐壁面与前代的最明显区别是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独特的经变画样式。 种类繁多,场面宏大,色彩瑰丽典雅。无论是人物造型、绘画技巧、画面场景的营造都达到 空前的水平。代表作是《西方净土变》

唐代佛教美术的特点:

唐代佛教美术明显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而更加为广 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题材而论,现实性因素逐渐增多也曲折地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 活的热爱。

佛像、菩萨、飞天等形象直接来源于现实人物,体态丰满、容貌端丽,具有动人 的风貌。 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家样”和周昉为代表的“周家样”取代“张家样”和“曹家样” 成为主流,这两种融合中原与外来因素形成的新的艺术样式,成为更加受人们喜爱的道释画 流派。 佛教造像也逐渐摆脱了外来艺术的影响,开始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本土化佛教 艺术。

八、广西饮食文化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

发布

广西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饮食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

九、先秦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源头?

系指与先秦饮食文化(包括遗址、遗物、遗风、遗存)有直接关联的文化旅游活动。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源头”和萌芽时代,有关这一时期饮食文化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数量甚丰,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这一时期饮食文化的特点是:其一,从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的用火“遗迹”到新石器时代的陶质炊具、食器,表明人类从用火熟食到学会烹饪食物,即饮食文化的萌芽,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

十、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人对有着快捷,方便,营养等特点的西方饮食文化逐渐认可.以下是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1987年,在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开业;

1996年6月25日,第100家肯德基在北京开业;

截止2002年9月12日,已有700家肯德基在中国开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7至1996年的9年中,有100家肯德基落户中国,而从1996年至2002年短短的6年中,就有600家肯德基出现在全国各地.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人开始逐步接受西方饮食文化了.

但这也不能完全说明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就没有市场了,也不意味着西方饮食文化已完全占领了饮食文化的至高点.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1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

    暂无评论内容